道虽学不行不至,为帮助学生在野外实践中验证、巩固所学知识,10月-11月,资源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环境学院)环境科学18级全体学生在雷泽湘教授、谢勇教授以及众多老师的带领下,迎来为期四周的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

实习第一站:丹霞山 大宝山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曹丕《芙蓉池作诗》
1928年,地质矿产学家冯景兰在广东北部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一种特殊的红色岩石,在现代地理学著作中毫无提及,便赋予其一个极具中国气质的名字——“丹霞层”,取自古诗《芙蓉池作诗》。1939年,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则首次用“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名词,来命名这种特殊的红石地貌。这亦是中国科学家独立发现、命名,展开深入研究并推向国际的地貌类型。

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奇峰怪石,碧水相印,又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询地质上之奇观,人世间之美景也,膺世界地质公园之选绝非偶然。丹霞山被誉为地学国粹,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
为研究丹霞山生态环境,同学们根据海拔的高度,进行土壤的采集以及植被凋落物的收集。计划回校时制备样品,并测量不同海拔地区的丹霞山生态环境的差异。


在领队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共同探索自然,发现问题。


丹霞山之旅还包括凡口国家矿石公园以及凡口铅锌矿尾矿库。这里储藏的是来自地底下深达几百米的秘密,是凡口矿石折射出的造福人类的元素。

然而矿石的采集不可避免的带来生态破坏,所幸生态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凡口尾矿库也得到了相应的治理。



(在凡口矿尾矿库采集土样)

(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矿区生态修复原理)

为顺利推进第二天的行程,实习每晚都安排有小组讨论总结。


(指导老师参加同学们每晚的讨论总结)
实习第二站:罗浮山 惠州西湖
“北有长白山,南有罗浮山”,位于广东博罗西北境的它,素有“岭南第一山”“蓬莱仙境”的美称。罗浮山具有奇峰怪石、飞瀑名泉和洞天奇景三大特色。又因其优越的生长环境,植物生长茂密,其中各种中草药丛生。
罗浮山主峰飞云顶高达1296米,高耸入云。然而了解自然,必须亲近自然;环科学生实习罗浮,就应先登上罗浮。

与普通游客不同,学生们在爬山过程中,依然根据海波高度采集土壤凋落物,为后续分析罗浮山生态做好准备。


与丹霞山之旅一样,同学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在了解罗浮的一草一木同时,连周遭的岩石都想研究得透彻。


为培养学生对植被花草的兴趣,了解罗浮山的历史文化,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罗浮药库“百草园”,了解医药学家葛仙翁,并重温了屠呦呦院士发掘青蒿素的历程。



罗浮山实习后期,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艰苦奋斗的意志力,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东江纵队纪念馆,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图片和革命文物,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东江纵队与敌人英勇顽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以及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红色精神。全体同学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当年战争的艰辛,感受先烈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


罗浮山实习期间,同学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惠州西湖以及松树岗村观摩了生态修复工程。

(采集西湖水样)

(松树岗村人工湿地)
大家白天实习,晚上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以推动明天的进程发展。


(指导老师参加同学们每晚的讨论总结)
实习第三站:仲园实习
实习第三周,在大家熟悉的仲园内,老师们分别从植被生态和地质土壤两个方面开展教学,带领同学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校园。


为调动同学们的科研热情,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实习成果展,向全校全院宣传本院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仲园学子了解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
在总结汇报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样品分析方法,以及科技论文、展板制作的技巧与要求。



(汇报实习PPT图片)


(PPT汇报圆满结束,合影留恋)


(制作实习展板 图片)


(展板展示图片)
为期四周的实习时光转眼即逝,同学们在实习中,不仅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也领会了多个中国物质遗产的美丽之处,还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相信本次野外综合实习对同学们专业知识的积累,吃苦耐劳精神、爱国爱家情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一定助益。至此,资源与环境学院18级环境科学专业为期四周的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在学院教授老师的带领下,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