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云安花生香·业兴百千万 仲恺科技特派员团队赋能花生产业升级

|您是第:位浏览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2日 14:14

7月4日,云浮市云安区“百千万工程”第二届花生文化系列活动在富林镇连心湖广场盛大启幕。这场以”云安花生香·业兴百千万”为主题的农业盛会,由云安区人民政府指导,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富林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通过做强“土特产”文章推动粮油产业提质增效。云浮市委副书记杨骁婷、副市长梁世军、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蔡立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共同见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授牌、区级非遗工坊揭牌、第四批非遗传承人认证、技术顾问聘任、“云雾山花生”商标授予等系列活动。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第二轮重点派驻工作的实践样本,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建的跨学科团队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校重大项目办主任万小荣教授、现代种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奕雄教授领衔,农业与生物学院刘季平、支庆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宇翔博士,以及驻富林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叶波副教授、杨丽萍副教授、于金伙工程师等专家全程参与,为产业升级提供高校智慧。这场产学研合作始于202411月,云安区工信局副局长刘月林带队到我校对接技术需求,双方围绕花生产业提质增效达成合作意向。如今,特派员团队已深度融入云安农业发展。活动当日下午,在富林镇南阳村人才驿站完成重点派驻任务挂牌仪式后,专家团队立即深入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和福禄满花生深加工基地调研。针对花生单产水平偏低、精深加工附加值待提升、销售渠道单一等产业发展关键瓶颈,专家组现场提出全链条解决方案,为构建--一体化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我校牵头、依托富山实业发展(云浮市)有限公司建设的云安花生研究院,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研究院立足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定位,构建科技创新-产学研转化-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体系,为传统农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层面,研究院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种质资源库优化品种性能,推广春花生+晚水稻+冬油菜轮作模式及三减(减肥、减药、减工)绿色种植技术,构建五良融合(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良田)体系并配套土壤改良技术,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产学研融合方面,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化种植与深加工延伸,规划建设农旅生态区,打造集种植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区。在社会服务板块,依托高校专业力量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研究生驻村实践及科普研学基地建设,构建生产-科研-人才联动机制,培育本土技术人才。

研究院旨在通过科技创新破解种业瓶颈以人才支撑推动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小花生撬动大产业的目标。万小荣教授表示,项目将助力云安打造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力争实现亿元级产业产值,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可复制的产业振兴样本。


万亩花生种植基地调研

在富山实业的自动化车间,本地花生经现代化生产线加工成花生油与南乳花生。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原料,既保品质又助农增收。其子公司铁生食品凭借150年历史的南乳花生与豉油膏制作技艺,成为云浮唯一拥有双非遗资质的企业,通过古法+现代工艺实现规模化量产。活动现场,云雾山花生商标正式授予云安区富和农业公司,郑奕雄教授等科技特派员被聘为技术顾问,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提供支撑,推动土特产向品牌化、高端化升级。

云安区以花生为支点,撬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千年古郡·缤纷富林徒步路线串联连心湖、南洋村与万亩基地,游客可体验农耕乐趣连心湖广场的花生趣市”“青春集市集中展示托洞腐竹等特产及花生文创产品,生动诠释产区变景区、劳作变体验、农品变商品的转型逻辑。数据显示,云安区花生种植面积5.75万亩,年产值约2.3亿元。核心产区富林镇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亩产干花生600斤以上,带动农户增收20%,新品种出油率提升5%。高二村研学基地内,科技特派员带领青少年开展种植实践,田埂间专家讲解新品种特性,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交融共生。加工车间内,印着云安印记的花生油、南乳花生正发往粤港澳大湾区,让土特产的醇香跨越山海,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ltnav_bg
top